【课堂上消失的读书声】让存在感消失在课堂上38
时间:2019-07-03 09:09:30 来源:易达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人
语文公开课上,我们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教学艺术的恰当应用而赞叹,为每一位教师课前废寝忘食的充分备课的敬业精神和借助多媒体将巧妙的教学构思融入课堂,让教学妙趣横生而佩服不已,课堂上,我们看到每位老师都是神采飞扬,各有特色,与学生配合默契,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分享交流、学生展示,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配合得天衣无缝,教学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展示分享也异彩纷呈,甚至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课堂气氛无疑是十分热烈,课后的评价也不乏一片赞扬之声,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细细思考:却总感觉这样的课堂犹如一个模子刻出,看似气氛热烈的课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却是经过师生课前反复演练,上课时反响热烈、各项奇思妙想的的学习活动让人眼花缭乱,但热闹背后却是教师在控制着课堂的节奏,整堂课都充满了教师提示的话语,学生大多时候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对课文的理解也仅限于老师的讲述,语文课堂上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少之又少,其背后可能是为了“表演”给领导看,或者乱哄哄的课堂影响自己在领导眼中的美好影响,这样的课堂虽然在表面上取得了大家的认可和鼓励,其初衷不是为了让学生增长知识,而是为了表演给领导或其他人看。但缺少学生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未免不让人感到一种缺憾和不足。不少公开课教学其立足点不是为了学生,而是单纯的从任务出发或满足听课教师的需要部分教师在公开课上作秀,使原本应该适应学生的公开课教学成了“目中无声”的教学,为了打造课堂上的华丽效果,原本应该充满学生读书声音的课堂被合作学习与展示交流所填充,却忽略了朗读指导与情感体悟。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的对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关键就在于阅读,语文就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注重读,“文”注重写,两者之间的顺序不可颠倒,只有让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有自信地表达,才能为之后的书写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堂上学生不应成为教师展示自己魅力的必备“道具”,课堂上学生阅读的缺失,让语文课堂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和本色。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很多语文课几乎全都是语文老师一人精读精讲,诸如文章的背景、重点难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生字生词、修辞方法等等,我们的老师犹如庖丁解牛般一一划分,逐条讲解,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看似掌握了课堂上所有的知识要点,但课堂总难唤起学生积极的回应,阅读的缺乏,让学生很难从自身的角度独立完成课文的解读,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也不见得提高,往往在考试中出现老师曾经讲过的内容,学生却错误百出,让语文老师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怒和无处发泄的郁闷。为了应付考试,语文老师生怕有什么遗漏,把所有课上成老是一个人的精读课堂,细嚼慢咽,学生就没有自己阅读延伸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取得热烈的课堂氛围,教师毫无限制的放手,于是,学生貌似讨论得热火朝天,展示交流时却千篇一律,为交流而交流,为展示而展示,学生往往一呼百应,人云亦云、很难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对课文产生深刻的理解,形成对课文的解读和认同。大量的无效交流与形式展示霸占了本应属于大声朗读、深情体悟的时间。这样的语文课堂,除了花哨的表演,实用的效果也就很让人质疑。语文的本质就是“阅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起一个传授方法技巧的作用。然而,在现在的很多课堂上,我们既听不到教师朗朗的书声,也看不到学生静下心来读书的场景,造成语文课堂上缺少的不仅是学生的读书声,还有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声。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的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板着面孔,用生硬的语调,总是一味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要点。偶尔的范读也读得十分生硬、缺乏感情,学生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内化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从文本中汲取了知识,学到了生活经验,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读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但读并不是放任自流地读、毫无目的地读,而应是有指导、有目标、有层次、有质量。在激发学生参与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读”的训练切实有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